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掌子面,手机信号却是满格;智能化梁场内,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作业人员各负其责,弯筋、剪切、绑扎、预制、注浆、养护……一条现代化流水作业线呈现在眼前。
近日,记者走进渝昆高铁建设一线,探访信息化赋能渝昆高铁建设,开创以数提效,以智赋能的新局面。
位于昭通市彝良县的炳辉隧道全长21.17公里,是渝昆高铁第二长隧,隧道地质复杂、岩性多变,属I级高风险隧道,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被列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资料图】
从炳辉隧道二号横洞洞口乘车前行约两公里到达掌子面,在这埋深数十米的隧道内,手机信号满格,通信毫无障碍。
在炳辉隧道二号横洞内,只见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拱架台车、衬砌台车、挂板台车、仰拱自行式液压栈桥、智能化喷淋养护台车、湿喷机械手、多功能钻机等工装设备和3D断面扫描仪、激光导向仪等仪器设备大显身手。隧道机械化、智能化施工得到全面推进。
中铁五局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二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项目经理付军告诉记者,在炳辉隧道采用隧道拱架安装机省工又省时。隧道钢架安装采用科达智能KGM12300立架台车,是国内首款具备一次立多榀钢架的立架台车,与传统人工立架需工人11—13人相比较,钢架安装机仅需6人,拼装时间从传统立架4小时减少为2小时、拱部A单元钢架节约2个接头,缩短了隧道进尺循环时间,结合关键线路工期分析,能实现关键线路工期压缩3个月。
“每次在隧道开挖和初支喷完后小边墙浇筑前,技术员都要对断面进行全面体检呢!我们隧道进行3D扫描和精准计算,以缩短循环时间来加快进度。”在距离炳辉隧道不远的全线第一长隧——彝良隧道内,中铁五局渝昆高铁一分部项目副总工王勇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通过凿岩台车、投入使用智能化衬砌台车等智能化设备,减少各工序间的相互影响,大幅提高项目施工速度。
“数字化平台能直观展示形象进度、实名制管理、机械指挥官、智慧钢筋厂等9个子模块,实现对人员、机械、进度情况实时掌控。”“通过算量软件,对图纸全盘复核,现场只需每日上传施工进度,软件会自动生成报表,实现算量数据与进度数据联通,为项目科学管理提供精准依据。”在位于寻甸县的中铁十六局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项目党工委书记刘磊向记者深入演示了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不断推进“智慧管理”“智能智造”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的成果。
走进该项目智慧钢筋厂,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建设者们以BIM+GIS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梁场从信息化、数字化走向智能化,大大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钢筋加工由原来18人缩减至9人。通过引进内模自动行走装置,实现了全自动入模出模,多套内模可周转使用,缩短内模安拆时间,节约施工成本。
在现场记者看到,通过采用钢绞线整束穿孔设备、自动脱钩钢筋笼吊具、智能张拉运输平车、压浆台车、网架式拉毛辊,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占地6790平方米的智能小型预制构件厂,生产、蒸养、喷淋养护、自动码垛、翻转机脱模等过程实现全自动流水线生产,全程仅需8名工人操作,较传统工艺节省了三分之二劳动力,日均产能达120立方米。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是也是云南省内首条开行旅客列车时速目标值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极大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
数字通信技术、智能设备的赋能之下,渝昆高铁建设跑出加速度。广大参建单位和建设者努力探索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施工现场感知更透彻、互通互联更全面、智能化更深入,项目建设更高效。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标签: